2017这一年
总阅读次
引子
又到了年关,该写点什么了。
说快也快,2017眨个眼的工夫就过去了,写了好几年总结,今年却有点不知怎么下笔,随意写点好了。
去年的年终总结题目是《那不平凡的2016》,今年似乎只需改一个字,叫《那平凡的2017》。
工作学习生活逐渐安定了下来,上半年还需上课,下半年课都没有了,整天也就是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不过,且行且珍惜吧,毕竟这样多的自主时间当真是不多了。既然平凡,那就享受平凡吧。
关于学习
今年的学习(工作)分为几大块,一是与师兄合作的论文,而是暑期短暂的实习,三是自己的科研。
今年3月开始跟着师兄参与一个组内与公司的合作研究,在BigDL平台上做一些深度学习优化方面的工作。
7月份,刚刚学期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完,大师兄说整理一篇论文吧,说投个A试试,OK嘛,写了一个月论文,包括补实验,赶在31号提交了,当时心里也知道没戏,想着算了,就当练手吧。果然在11月底收到reject。评审确实给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不管怎样,吸取经验,下次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罢。
说到写论文,推荐一个语法检查器,一个叫Grammarly的Chrome插件,可以帮你避免很多的语法错误,简直是神器:D
第二个,暑期的时候,利用假期去上海某友司做了一段时间,团队的人还是挺牛的,人也都很好,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还是挺开心的。
第三个就是自己的科研了,下学期晚回来了10多天到学校,开始的比较晚,中间在正式调研阶段,到10月中旬,博士师兄给到一个课题,说可以做一下,然后到现在大概两个多月了,其中有一些辛酸,有一些失败,也有一些豁然开朗的瞬间,总之,科研这条路,谁走谁清楚。
不过深刻的感觉是,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着重于学习基础知识,着重在于输入,磨练基本功,而研究生着重在于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探索,融会贯通,同时对一个问题有着深入地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说,成绩这个事情,很容易让成绩好的人觉得自己科研也好,但其实并不是,如果一个学习者不能顺利地将心态,状态转变为输出者,创造者的心态,那么仍然很难做出很棒的工作。
关于读书
读书的话,见2017 Reading List。
今年看的书比较少,读完的不到10本,还有许多技术书籍,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就没再看了。
哲学方面,《道德经》看了一遍,但是没留下什么影响,老子的思想没能够打动我,可能是我level还不够?或者心态不同罢,这个以后再看试试。
科学方面,《科学研究的艺术》,《暗时间》都是两本比较好的书,两者我都写了读书笔记: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暗时间》读书笔记,有兴趣可以看看。反正我又看了两遍,感觉常看常新。
技术方面,下半年看得比较多,因为需要用Scala和Spark,所以系统地学习了下Scala,以及Java。
看了下《Head First Java》,比较通俗易懂,还记得当年本科刚学Java时嫌她比C++麻烦太多,一直不待见她,现在重新看来,Java中富含的思想也很丰富,而且觉得这门语言根本没有C++麻烦,反而有些习惯了想Java,Scala这样的JVM语言,虽然他们的一切皆对象思想以及并不多么高效的垃圾回收确实让我对她们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上面的信心不足。
不过纵观编程语言来看,Java和C++这几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小修小改,可能也到一个瓶颈期了,用户群趋于固定。现在火热的都是跟着人工智能(AI)火起来的Python,数据分析语言R,以及Google大力主推的Go语言,以及移动开发新锐Kotlin等语言(没错,我不是PHP程序员:D)。
所以说,其实每种编程语言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特点,没有适合所有场景的编程语言,所以这会使得,语言随着其适合的问题的趋势而波动,试看当年火爆的Objective-C现在境况就知道现实是多么残酷…
文学方面,看了《围城》和《王小波文集》,由于去年听了苗怀明老师的红楼梦课,买了《红楼梦》来读,这次读到了第十九回,然后就因为没时间搁置了,其实以前也有看过,不过总是在数回之后就做罢,这次已经是创新高了。王小波文集中包含了以前没看过的许多文章,读来依旧是那么的过瘾。
今年历史读的是业余书籍中偏多的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很脍炙人口,以前那点近代史知识大部分是从中学历史书上得来的,而中学历史书大家都知道,学过以后只记得几几年签了哪个什么条约,条约细则是什么,赔了多少万两白银,被割占了哪哪哪,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是去死记硬背这些东西并不会带来什么进益。我觉得学历史最是不能死记硬背,历史的花样太多了,是背不完的,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历史中的教训,参悟历史中的规律,形成一种唯物史观。你背的条约细则今天还能记得多少呢?相比具体的细则,这些条约细则背后有着什么样一些考虑才更值得探讨。这是我今年读历史书籍得到的最大的一个收获。
除了《中国近代史》,《全球通史》也读了一些,虽然上册还没看完(囧)。发现其实世界历史上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丝毫不逊于中国二十四朝的历史,以后可以再看看。
读书方面大概就这么多。明年的读书计划的话,希望有时间的时候把新买的那些小说看看,比如《万历十五年》,《巨人的陨落》,《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西游记》等等。由于要找工作,技术书自然也不能少。尽力而为吧。
关于处事
处事方面,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我们真的“长大”了,角色在变,思维也在变,行为也需要做出改变,责任慢慢在变重,毕竟,最后一批90后也将迎来他们的18岁,我们“老”了,把青春年华交给00后,10后,逐渐要接过80后,70后的担子。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并不比80后要好过,以致最近流行一些丧系流行语,比如“佛系”,“油腻”等等,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数时代的年轻人都没那么过,但是境况也没有想得那么坏,关键还是在自己有没有破局的能力和一些运气。
可有时候,自己还是会遵循多年的行为习惯,习惯于接受给予,习惯于索取,可能为了维持这些给予,在生活中又会不自觉的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高地,这样做的过程中可能会伤害到他人。
讲的比较抽象,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不再能够一直做接受给予的小孩子了,我们羽翼渐丰,我们需要更多的往外输出我们的贡献,我们的关怀,我们的话语等等。这是我们的独立带来的副产品。
关于2017的计划
去年的总结里,列了这样一些计划
把论文发掉
好吧,这个没有做到
定期运动,注意健康饮食
注意了运动,但是并不定期,每周会抽出时间跑跑步打打羽毛球。饮食上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开始注重蔬菜水果的摄入了,饮食上整体都清淡了许多,当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cycy小姐,带我吃各种水果,现在每顿饭不打个蔬菜都觉得有点不得劲,饮食不像以前,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最终导致什么口味重吃什么,幸好改正还来得及。这些生活习惯改变后,最大的得益就是痘少了,有这个都够了:D…
简约生活
尽量做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不好判断是否符合简约的标准。总之,以后,买东西前问自己三问:
- 是否喜欢?
- 是否需要?
- 是否合适?
Continue Feeling, Thin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continue…
关于未来
即将到来的2018年,又将是一个巨大变化发生的一年,未来的事情注意波谲云诡,但又有一定规律可寻,着重讲一点对未来IT界的看法吧。
2016年深度学习呈现爆发增长,2017年这个词稍微冷了一点,AI这个词热起来了,明年不知道哪个词又会热起来。但是AI技术应该会进一步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智慧城市,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像互联网那样可以“+”很多东西,强化学习应该会更加火热,量子计算也让人拭目以待,有一些人的工作确实将会被取代。
在大数据分析上,众所周知,当年大数据的火热在于数据体量(Volume)的巨大增长,而如今大数据已是很多公司的默认配置了,大数据分析在如今又呈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数据来源(Variety),复杂性(Complexity)的增长,由于数据采集的广泛应用,我们拥有各类数据类型和来源,而这些异源数据的协同处理是一个难题,时间上,视频数据的处理时间和普通数据库数据的处理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处理各种数据的模型也不一样,这些体现了我们数据的“广度”在增加,可能以后“广度学习”这个词也会火起来。
再一个就是AI技术往移动端做的趋势也会增加,毕竟,真正做到移动端才能使AI技术产生更加深远,广泛的影响,才能从身边影响我们的生活。当然这也对算力和模型的简化度有一些要求。在2018年,我们的各种设备将逐渐继承AI技术。
从自己来看,被大师兄的一番安利,未来决定往偏系统的方向走了,主要精力会放在分布式机器学习这块了。希望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绩,至于以后工作找在哪方面那又是后话。
关于其它
今年写了20多篇文章,产量有所下降,且有很多是一些零碎的错误处理,实践经验等等,主要原因自然是时间不够,其次是觉得不是什么都值得写了,得对读者负责任,所以会更加审慎。并且很多东西是技能型的,比较零散,不好整理成文。
今年3月开的一个坑:Deep Learning读书笔记系列写作计划,当初计划1年写完,2018年三月写完,看来也是无法做到了,有一些准备出的文章,要点写在了本子上,也没有时间或者记性去把它总结成文,评论区说要跳票了,看来确实是。当初立一年的时限,也是为了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但是没有料到,后面的工作重心会有所转移,导致停顿了Deep Learning book的阅读。
关于2018的计划
阅读20本书
做出两篇论文
拿到心仪offer
2018年,还是继续深耕,积累吧,在这个过程中,有好的,新的感悟也会及时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