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去年冬天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始阅读刘未鹏老师的这本《暗时间》,受益良多,得到了很多启发,觉得应该做做读书笔记,方不枉费读书的功夫。

总的来说,《暗时间》是一本关于思维,学习的本质知识以及解题,如何解题等的一些想法,第一原则就是为了帮助读者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思考的习惯,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暗时间”,在同样的生命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书中一些要点摘录如下,并做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总结,以备翻看。

  • 说到对某件事投入时间,实际投入的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
    不是说投入的绝对时间越多,收获就越多,进步就越大。即使程序员有时整天面对着电脑,但是如果心没有静下来,这里翻翻那里看看,这样的时间的效率就很低,基本上就算浪费了。所以说,专注地做1个小时事情可能比得上在那盲目地坐一下午强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很努力,却得不到很好地效果的原因之一吧。记得有位大师说过,一个人一天只能够全神贯注的工作最多4个小时,这一天的绝大部分收获也在这4个小时,所以,并不是“显得很努力”就是最好的,与其在“无效时间”里面耗费精力做着各种“无聊”的事,倒不如对睡觉养足精神来的好。
  • 把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脑中,利用“暗时间”(即我们做很多琐事的时间)去反刍与消化。
    书中指的暗时间包括吃饭,睡前,行走,上厕所等等琐碎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如果有一个问题在脑中,利用这些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知识,就相当于有了比别人更加“充足”的时间,并且也增加了对该问题,该知识的深入,多角度思考,一举两得。
  • 任务切换是有开销的,所以专注很重要。能不能做到高效学习,关键在于能不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保持专注状态多久。
  •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避免看不到尽头而产生放弃的心理。
    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开始做某件事情后,发现“啥时候是个头啊”,看不到完成的希望,看不到达成目标的激励,让我们萌生放弃的想法。举个例子来说,去年我有一段很长的空闲时间,正好那时候有个很火的韩剧播出,于是我就决定去学学韩语,也坚持了一段时间,也享受过一点点进步的喜悦,看到电视剧中的很多句子居然能够听懂一些了,非常兴奋,但是当那个韩剧播完的时候,我渐渐的就提不起精神去学了,一大原因就是缺少了直接的激励,也没有什么明确地目标,或者进度条的概念,总觉得还有好多要学啊,加之别的事情又来了,于是就渐渐地扔下了。如果说真的确定要学,并且学好的话,我就可以定一个目标,比如说多久以后达到TOPIK多少级,然后定期地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果,那么应该在这条路上会走的更远吧。归根结底,人类看不到激励的时候总是容易放弃,这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说没有坚持有时候不是你自制力的问题,而是知识的问题,即你是否知道这一人类的本性,并且采取办法去抵抗这一本性,引导你的本性的问题。
  • 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 兴趣遍地都是,真正稀缺的是专注和持之以恒。
    世界上有趣的东西很多,有好奇心的人也非常多,所有有很多兴趣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好的,这至少说明你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很多好奇心,可是只有一定的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把一份兴趣变成爱好,再加上一份专注,才能使之真正变成一份技能。
  • 饿死在干草堆中的驴子。
    我们常常会进入一种焦虑状态,有时间,可以做的也很多,可是难以选择,做这个有这个的好处,做那个有那个的好处,然而两个没法兼顾,所以我们会一直纠结,然后时间过去了。。就像一只驴子,有很多干草,它却一直在纠结吃哪堆,结果饿死了。这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判断,迅速选择一件事,做下去再说,即使最后发现并不是你最想做的,或者说走了弯路,也不会白做,总会比在纠结焦虑中把时间消耗掉要强得多。
  • 记忆时,抽象出来得到范围更广的知识,来理解记忆,解决问题是,抽象出本质,便于找到解决方法。
  • 经常回顾所学知识,不管什么方式,最好能够抽象,推广和举一反三。
    常常回顾才能够逐渐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然学完很快就忘了,就失去了这个知识的联想,遇到这方面问题时便想不起来学过的那个知识了,只有不断地捡起来,捡的多了,慢慢就内化了。
  • 让思考成为习惯,时刻有一个问题在脑中。
  • 趁着有热情,一股脑儿把开头熬过去。
    万事开头难,结束似乎也不容易。就算把开头熬过去,也不见得会将这件事坚持下去,但是熬过这段最难的开头,似乎对接下来的“熬”有帮助作用。
  • 重要的事情优先,无关紧要的琐事能不做就不做。
    节省精力,节省精力,节省精力,重说三,把精力花费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产生更大的价值,当然,适当的娱乐和消遣也是必要。听老人们说,长寿的秘诀在于少操心。
  •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非反之。
    有两种解决问题或者学习的方式,一种是先把书过一遍,再看是否应用在这个问题上,一个问题可能关联很多知识,所以可能要看的书很多;另一种是先去做,遇到不会的才去看书,找这方面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第一种对于解决特定问题来说时间消耗有点大,除非是希望在这方面精通的,这时可以广泛地涉猎这方面的书籍,否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从基本理论学期也太慢了。
  • 带着问题学习。
    不错的学习方式,值得尝试。
  • 有选择的阅读,而不是逐字逐句。
    不要做读书的强迫症,有些时候并不需要逐字逐句看完,生命宝贵。
  • 失败即成功,成功即失败。
    即使失败,却能够带来不少的信息,带来经验与教训,有利于下一次的实践。
    而有时候太顺利的成功却会让我们忽略掉过程中的许多重要的点,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把这个“成功”放到世俗意义上来讲,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可能获得了丰厚的财富或者名誉或者权力,但是他背负的东西也更多了,责任也更多了,手脚逐渐被束缚起来,于是,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后也就逐渐变得“平庸”,所以也可以说,“成功即失败”。
  • 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 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着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
  • 改变即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 持续学习和思考,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博客)
  •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遇到问题不必急着找捷径,在自己解决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像做题不会不要急着看答案,自己找找方法,多琢磨琢磨,收获可能比较大。
  • 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指自己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 1)绝无仅有 2)在实践中有价值 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么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 专业技能,跨领域技能,学习能力,性格要素(专注,持之以恒,好奇心,自省,自信,谦卑)。
  • “我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
  • 手中有锤,心中无锤。
    看到问题,分析问题,再找解决问题的“锤子”(方法),而不是方法去套问题。**
  • 理解本质才能做到难以忘却。
  • 已知->可知, 结论->须知, 寻找可知与须知的结合点,就能实现成功解决问题。
读书 | Reading